法学教育与法学出版的深度对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举办法学出版工作交流会

发布者:胡颜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次数:25


为进一步深化与出版界的战略合作,优化法学教育出版资源配置,1018日,法学出版工作交流会在法学科研大楼309会议室举行。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敏、法律中心总监张晓玲、法律中心编辑室主任冯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分社编审方明,中国法治出版社编辑六部负责人、副编审陈兴,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事业部主任邹记东、第五图书事业部(燕大元照)主任杨玉洁、编辑王晶、许心晴,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分社长吴昉,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副总经理高山,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室主任刘晶、编辑王熠璠、李佳卉,雅理出版总编辑、主理人刘海光,法学院院长侯猛、副院长杨柳、袁中华,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徐小奔,以及来自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国家治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法学院的近五十位教师共同参会。会议由杨柳副院长主持。



会议伊始,杨柳副院长对与会嘉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此次会议是法学教育界与出版界深化合作的创新尝试,旨在共同探索学术成果转化新路径。



侯猛院长向各位来宾介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他表示,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科在科研项目、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次能够邀请到各大知名出版机构来中南进行工作交流,对中南法学学科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大事。他也恳请各位出版人多帮助指导老师们在专著、教材、译著和集刊出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助力他们的发展和法学各学科的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敏向老师们介绍了该社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改革历程。法律中心编辑室主任冯静介绍了该社重点打造的“独角兽”法律图书品牌。该品牌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以创新选题和活泼实践为特色,有效提升法学知识的可读性与传播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分社编审方明向老师们介绍,人大社已经构建了覆盖本科至博士全阶段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实现了从单本出版到课程生态的跨越,为法学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整体解决方案。他表示,法学精品学术著作是人大社品牌的重要支撑。



中国法治出版社编辑六部负责人、副编审陈兴向老师们介绍了法治社“部门协同、专业深耕”的运营模式。他认为,“出版即学术对话”,鼓励青年学者打破“闭门造车”思维,从选题阶段就建立编学互动,使学术成果从书斋走向社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事业部主任邹记东向老师们介绍了北大社法学出版体系的三维布局:教学领域构建分层教材矩阵,服务本科至研究生教学;职业赋能板块推出司法考试与考研辅导用书;学术孵化层面设立青年学者出版基金,形成了“教学-考试-科研”闭环生态。



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分社长吴昉向老师们介绍了法律出版社作为法律专业类出版社中的综合社,形成了以图书出版为主,期刊出版、音像出版、数字出版、法文化创意设计等多种业务并举的出版格局,涵盖学术、教育、考试、实务等多个法律出版领域;重点介绍了法律社在各类国家级出版项目中的申报经验、新形态教材建设以及新媒体赋能产品宣传等。



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副总经理高山以选题信息表为切入点,强调其应突出核心信息、彰显独特优势、目录清晰、结构严谨,以提升选题决策效能。



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部主任刘晶向老师们介绍,清华社构建了覆盖交叉学科与融合领域的资源体系,通过跨学科视角实现内容创新。李佳卉编辑从政策环境解读、技术特征分析、业务模式创新、全流程管理到发行服务生态构建五个维度,呈现了数字教材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雅理出版总编辑、主理人刘海光在交流中阐述了品牌发展脉络与创新合作生态,梳理了品牌创立背景与核心价值主张,重点介绍了与头部出版社构建的“内容共创-渠道共享-品牌共建”三维合作模式。



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德淼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首先向各位出版人对中南的关注表示感谢,强调了出版社编辑团队在内容把关中发挥重要的专业作用。他表示,编辑的严格审核能提升法学著作的学术严谨性,并通过“学术语言大众化”的转化策略,使深奥的法学理论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从而推动更多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价值的高质量法学著作问世。



侯猛院长作总结发言,他指出,通过这次交流活动,让各位出版人对中南的法学学科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他也代表学院和教师们感谢各位出版人对中南的教师发展和学科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在当前出版严峻的形势下,各大法学出版机构、法学出版机构与法学教研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加强沟通。如果有必要和有需要,中南也愿意每年继续承办类似的活动,碰撞各自想法,寻求各种办法,共同面对新挑战。


审核人:侯猛